桂平市石咀镇,这个曾经以水稻、玉米种植为主的农业小镇,如今正悄然发生着变化。田间地头,不再是单一的稻浪翻滚,而是稻虾共作的生态农田;养殖场内,牛儿肥壮;连片农田里,甘蔗长势良好、丰产有望。近年来,石咀镇立足本地资源,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从传统农业向多元化、高效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石咀镇治安村大力发展养牛业,建立种牛养殖基地,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 12 万元,带动 50 户村民就业增收。全媒体记者陆颖敏摄
困局与突围:传统农田里的“变”字诀
石咀镇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长期以来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然而,随着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市场价格波动,传统农业的收益越来越不稳定,许多农民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以前种水稻,一亩地一年到头也就赚个千余元,碰上收成不好的年份,连本都收不回来。”石咀镇治安村的村民黄海亨回忆道。和他一样,许多村民意识到,单靠传统种植业,难以实现增收致富。
“我们的目标是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乡村经济活起来。”石咀镇党委书记陈英超说。2021年,石咀镇党委、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决定推动产业转型,引导农民发展特色种养业,提高土地综合效益。镇里成立了产业振兴工作专班,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等方式,鼓励农户尝试肉牛、肉鸽、稻虾综合种养等新产业。
种牛产业:养牛走出致富路
治安村过去主要种植水稻。2023年,黄宝彬决定返乡养殖种牛,种牛养殖成了村民的“致富密码”。
“刚开始心里没底,养牛投入大,技术门槛高。”黄宝彬说。在镇政府和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帮助下,他参加了养殖技术培训,并获得政府产业发展资金帮扶。2023年,黄宝彬引进300余头优质种牛,聘请兽医和专业技术人员,并与周边农民合作,收购农民手中的玉米秆、甘蔗叶、稻秆等原材料,吸纳困难村民就近务工,不仅有效减少露天焚烧、保护环境,还能带动村民增收。今年上半年,基地出栏40余头种牛,收入较为可观。
“我在基地务工,家里种几亩玉米和水稻,稻秆和玉米秆卖给基地,比单纯种粮强多了。”村民甘建琼笑着说。
治安村党总支书记黄超智补充道:“这里以前是一片荒地,种牛养殖基地投产后,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2万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带动50户村民就业增收。”
稻虾共作:一亩田长出“双份钱”
在石咀镇小汶村的田间,养殖户采用稻虾共作养殖模式,利用水稻田养殖小龙虾,既不影响水稻生长,又能增加额外收入,实现“一田双收”。
“以前种水稻,一年就一季,收入有限。现在稻田里养虾,水稻不减产,虾还能卖钱,效益翻了3倍多。”小汶村村民李万勇说。2023年,在镇农业站的指导下,他尝试了稻虾共作,当年就增收5万多元。
除了小龙虾养殖,虾苗培育基地也给村里带来了经济效益。每年9月,揽沙村小龙虾种苗繁育基地就热闹起来,运输虾苗的车辆络绎不绝。基地负责人周淼介绍,去年虾苗季,基地卖出小龙虾虾苗100万尾,产值达20万元,主要提供给本地养殖户。
基地培育出的虾苗具有出苗快、上市早、成活率高等优势,采用工厂化育苗方式培养,可满足近1000亩稻虾用苗需求。“今年我们与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合作,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周淼笑着说。
目前,石咀镇的稻虾综合种养面积已超过3500亩,每亩综合收益比单纯种植水稻提高6000元以上。这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减少了农药使用,受到了越来越多农户的青睐。
水稻与甘蔗:传统种植产业的机械化转型
石咀镇在推动产业多元化的同时,传统的水稻种植并未被放弃,而是通过品种改良和技术升级,提高了产量和效益。
“我们引进了优质水稻品种,并推广机械化收割,降低了成本。”石咀镇水口村善兴种养合作社基地负责人黄祥列说,2016年,他与弟弟两人办起了水稻种植和农机合作社,承包800亩土地种植水稻,育苗、插秧、管护、收割、烘干等生产环节实现全机械化,“加上政府补贴,每亩成本下降200—300元。”
该镇还鼓励农户种植甘蔗,甘蔗种植产业正在快速崛起。蔡水军就是村里的甘蔗种植大户之一。
“我的甘蔗基地种植总面积达2000亩,分布在石咀镇、南木镇、马皮乡一带,主要种植高糖高产甘蔗品种,一半做甘蔗种,一半榨糖。”蔡水军说,2022年,他在实地走访时发现石咀镇有地块大、连片的土地,决定承包下来种植甘蔗,甘蔗机械化采收,人力成本下降70%。
“现在种甘蔗有补贴,成本下降20%,利润很可观。”蔡水军笑着说。去年,基地甘蔗产量达1万多吨,带动周边10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增收。
目前,全镇甘蔗种植面积已超过2800亩,成为农民增收亮点。
未来图景:乡村振兴的“石咀样板”
7月25日,位于小汶村的桂平市翔云鸽业有限公司年出栏500万羽肉鸽养殖基地现场,厂房施工建设正酣,工人在抢抓晴好天气建设厂房,力争9月投产;位于治安村的飞翔天下养鸽场内,19幢标准化肉鸽养殖厂房已完工,孵化室、仓库等配套设施正在抓紧建设,即将投产。
石咀镇的产业转型并非偶然,而是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农民参与的结果。近年来,该镇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锚定“产业兴镇、富民强村”目标,构建“特色种植+生态养殖+全链拓展”发展模式,推动“一镇多品、一村一业”精准落地。
目前,全镇产业形成“多点突破、链式发展”格局,特色种植连片成势,通过整合土地资源打造优质稻、葱姜、甘蔗等特色果蔬基地,标准化种植覆盖糖料、香辛料等品类面积超5000亩;生态养殖提质扩面,布局肉牛、稻虾、肉鸽集群约3500亩,循环种养实现“生态+效益”双优,今年新增100万羽、500万羽肉鸽项目将带动农户增收;全链拓展初见成效,全镇12家农企参与从种苗繁育到初加工延伸产业链,实现“种、养、加”贯通,推动“土产品”变“金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