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 > 正文

智慧赋能下“一粒米”的旅程

2025-08-14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易舟琴 实习生覃雨欣  

从手拉肩扛到智能机械手作业,从爬仓打尺到一键操控,从人工记账到智能调度

智慧赋能下“一粒米”的旅程

全媒体记者易舟琴 实习生覃雨欣

益海嘉里贵港公司智能机械手正在将产品码放到托盘上。

“30吨的货,以前两个人要装2小时,现在机器‘接手’不到1小时就搞定!”8月1日,益海嘉里(贵港)粮油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益海嘉里贵港公司)成品库前,货车司机老陈望着智能叉车精准推送整板大米装车,黝黑的脸上绽开了花。

前不久,益海嘉里贵港公司“筒仓智能监测调控系统”入选2025年第二批广西“人工智能+制造”典型案例。

益海嘉里贵港公司是一家集水稻大米收购、加工、销售业务于一体的粮食加工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先后获得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工程示范加工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广西先进级智能工厂等荣誉称号。

时代呼唤智能化改造

“夏天仓顶温度40℃多,热得要中暑;冬天风一吹像刀子割,两人量完一个仓就得一个半小时,一天下来腿都打颤。”该公司运作部经理兆根民与记者聊起以前的作业方式,感慨万分。以前,每次进行筒仓物料盘点,两个操作员背着工具包,踩着狭窄的爬梯往28米高的筒仓上挪,腰间紧紧系着生命绳。更麻烦的是,粮堆数量全靠人工估算,账本数据常与实际库存对不上。有次因为估算库存不足,差点耽误给下游厂家发货,急得连夜调货赶工。

仓内的隐形威胁更让人揪心。工厂品管人员每天推着巡检车在10个筒仓间穿梭,一边手动测量粮食温度一边记录数据,费时费力。“粮食最怕受潮和生虫,可人工巡检一遍就需要数天时间,费时费力,有时刚巡检完第二天就发现角落的粮温异常了。”兆根民说,一年下来,单是因储存不当造成的损失,就够装满好几辆卡车。

成品库装车环节的人工账同样让管理者头疼。30吨的货车,2个工人搬卸,弯腰、起身、码垛,两小时才能装完。“工人累得直不起腰,运营成本还相当高。”该公司经营部经理欧阳漫的记事本里,密密麻麻记着当年的难题。

转折的契机出现在2019年。“行业都在搞自动化,我们再守着老办法,迟早要被淘汰。”决策层有人提出看法。

改造之路并非坦途,场地限制、承重不足、新旧设备衔接等“拦路虎”接踵而来。为突破容积瓶颈,技术团队创新采用多组钢支腿结构和单仓刮板连接模式。最棘手的是新旧设备的“配合难题”。新筒仓与旧仓路线相距12米,出料口和原有筒仓输送路线的衔接成了死结。“就像两个邻居隔着一条街递东西,怎么都接不住。”兆根民说,团队画了七八版图纸,试过传送带、管道输送等多种方案,最终创新设计出单仓刮板连接模式——每个筒仓都装了变频式独立刮板,既能和旧仓互倒物料,又能单独碾米作业,实现两条生产线独立工作、互相合作、互不耽误。

雷达系统的调试最为磨人。为把测量误差从10%降到2%以内,团队不停地往返于筒仓上下,白天顶着烈日校准设备,回到办公室马上忙着分析数据。“为了让数据更加精准,试了10多种算法模型,数据还是忽高忽低。”兆根民回忆,经过了几十轮的监测调整,直到第8天,屏幕上的数字与地磅数基本吻合,整个团队都欢呼起来。

从手拉肩扛到一键操控

“屏幕上跳动的不仅是筒仓数据,更是整个生产线的‘生命体征’。”在益海嘉里贵港公司的智能中控室,兆根民指着眼前的大屏幕——主界面上,稻谷清理、碾米、色选等各环节参数实时刷新,角落的小窗口里,10个筒仓的稻谷高度、温度、湿度数据精准到小数点后两位,雷达系统如同智慧之眼,正默默守护着这条从稻谷到成品米的全链条。

记者注意到,这里的中控室并非仅针对筒仓管理。作为生产线的“神经中枢”,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整合了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稻谷经输送设备进入筒仓暂存时,雷达测距仪已同步记录粮堆高度,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仓内环境;当稻谷被调往加工车间时,系统会自动匹配清理、砻谷、碾米的工艺参数,色选机、抛光机根据设定标准精准作业;最终,成品米的包装、仓储、装车指令也从这里发出,实现一键调度。

“筒仓其实是稻谷进入加工环节前的中转站,但它的数据是全链条调控的基础。”兆根民解释,过去人工爬仓打尺,不仅误差高达10%,还常因库存估算不准导致生产线断料或积压。如今雷达系统将误差控制在1%—2%,PLC系统会根据筒仓库存和下游订单,自动调整加工节奏。

在中控室屏幕的筒仓数据区,每个仓号旁都标注着安全值、预警值。当某筒仓湿度接近临界值,系统会自动启动通风设备;温度异常时,冷风系统随即介入。“去年雨季,3号仓湿度突然攀升,系统10分钟内就完成预警和处理,避免了数吨稻谷受潮。”兆根民指着历史数据曲线说,这种预判式管控,让粮食储存损耗率下降至0.3%以内。

从人工巡检、电话沟通到系统自动调控、数据互联,折射出传统粮油业的智能化变迁。据统计,依托PLC系统和各环节智能设备,该公司生产线的劳动生产率提升近50%,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98%。

在益海嘉里贵港公司大米加工车间智能生产线上,色选机如火眼金睛般精准剔除异色粒,抛光机让米粒莹白如玉,包装机自动完成装袋、封口,最后由传送带将成品送往仓库——从稻谷到袋装成品米,全程几乎无需人工接触。

在益海嘉里贵港公司成品库,两架机械手如同灵活的大手掌,沿着轨道精准滑动,稳稳抓起传送带上的米袋,按照预设程序逐层码放到货架指定位置,动作连贯流畅。另一侧,工作人员只需操作智能叉车,便能将码放整齐的米袋批量运至货车旁,整个仓储、转运环节看不到传统人工搬卸的忙碌景象。

“这是我们2019年改造完成的智能仓储机器人系统,从米袋出车间到上架存储,再到出库装车,全程实现无人化衔接。”欧阳漫介绍,过去人工码垛不仅效率低,还常因操作不当导致米袋破损,碎米损耗率高达3%。如今机械手定位精度达毫米级,配合轨道式传送设备,单小时可处理900袋大米,效率提升近3倍,碎米损耗率也降至0.5%以内。按日均发货400吨计算,一年可减少粮食损失5.4吨。

一粒稻谷的全生命周期

在副产品仓库内,稻壳、米糠、碎米分类码放得整整齐齐,正等待发往不同合作厂家。“以前稻壳常当废料处理,现在能送去做鸡舍垫料;米糠提炼完油脂,剩下的还能做化妆品原料。”欧阳漫拿起一把碎米,笑着说,“这些碎米还能用来酿酒,做到物尽其用。”

益海嘉里贵港公司每天加工的包装米走进千家万户,剩下的副产品则通过深加工实现“吃干榨净”:稻壳燃烧发电,灰烬能提炼白炭黑作为橡胶添加剂;碎米分流至酒厂等食品公司深加工;米糠不仅能做饲料,还能提炼米糠油,榨油后剩下的原料更可进一步提取香兰素等,成为化妆品、维生素的添加剂……这条环环相扣的循环经济链,让一粒稻谷的价值被挖掘到极致。

“我们集团一直强调循环经济,就是要让水稻从里到外都发挥价值。”欧阳漫说。还有半年就要退休的她,望着车间里高效运转的自动化生产线,眼里满是自豪:“从人工记账到智能调度,从爬仓打尺到一键操控,打心底里感到骄傲。”

从筒仓里的雷达探头到装车线上的机械手,从主粮生产到副产品全利用,益海嘉里贵港公司用智能化与循环经济为传统粮油业注入新动能,让一粒米的旅程变得轻松自在,意义非凡。

益海嘉里贵港公司智能中控室,工作人员正在通过 PLC 监测生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