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期间,广西桂林市灌阳县的女孩刘燕因用扁担挑着行李回家引发网友关注,不少网友称之为“扁担女孩”,并为这名自立自强的女孩点赞、送上祝福。
但令人遗憾的是,舆论的焦点逐渐偏离了应有的方向。高考过后,网络上一遍一遍的追问她的高考分数,571分、592分、573分……各种“刘燕高考分数”的版本层出不穷,一些营销号甚至仿冒她注册社交平台账号,编造故事。对此,刘燕的班主任陈老师已向媒体辟谣,当地教育部门也表示会尊重她的个人意愿,不对外公布分数。
在这场网络的“集体狂欢”之下,我们不禁要问:“扁担女孩”,我们更应该关注啥?
“扁担女孩”刘燕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她身着朴素,肩挑一根扁担,坚定地往回家的方向走去。与时下高考考场常见的“鲜花簇拥”“父母陪考”“豪车接送”的场景相比,她的质朴和独立显得尤为珍贵。平日里,刘燕一边读书一边帮父母干农活,觉得“自己多做一点,爸爸妈妈就能少干一点”;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用自己的知识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刘燕在田间地头与教室之间的往返,都在诉说着一个普通农家女孩对未来的执着追求。然而,这些真正动人的闪光点,却在“考了多少分”的喧嚣中被淹没了。
6月13日,刘燕用水桶取水准备给自家菜地浇水。图源:新华社
对“扁担女孩”的过度关注,折射出社会对教育的误解。许多人将高考视为人生的唯一转折点,将分数等同于“成败”,却忽略了教育更深远的意义——培养人格健全、精神独立的个体。
教育的真谛,在于让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长。当我们放下对分数和“逆袭剧本”的执念,才能真正看见那些平凡却闪耀的灵魂。“扁担女孩”的故事提醒我们:与其围观一个数字,不如守护一份尊严;与其消费苦难,不如尊重选择。愿社会少一些猎奇的眼光,多一份平视的温暖,让教育回归培养“完整的人”这一朴素初心。(桂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