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考生和家长又围绕着志愿填报忙碌起来。面对众多学校和专业,如何选择?这让很多考生和家长犯了难,也让帮助考生填报志愿的市场渐渐火了起来。“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填报服务五花八门,要价动辄数千元到数万元。
填报志愿对考生来说的确很重要,这是一门“技术活”。根据考生自己的分数填报志愿时,既不能报高,也不能报低。稍有不慎报高了,就有可能与心中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报低了,可能使自己吃亏,被自己不喜欢的大学录取。因此,填报志愿需要费一番心思。
而此时,一些打着“权威”“资深”“顶尖”的服务机构就粉墨登场了。其实,只要稍微懂点填报志愿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帮助考生填报志愿的那些辅导机构的鬼话。如今的高考录取非常透明,不可能像其吹嘘的那样可以“走关系”,请招生办老师帮助填写志愿更不可能。就算是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数字科技手段当招牌的手法,也只是看起来唬人而已。
高考填报志愿的咨询费之所以出现“天价”,正是某些咨询机构抓住了考生和家长急于填报志愿又没有经验的心理,借此大赚其钱的把戏。就算利用大数据测算的方法,其实也只能在分数出来后根据“大数据”给出一个大概的范围,考生的心理状况、喜好、偏爱等,并不是仅靠大数据就能预测出来的。
还有高考志愿填报机构声称,他们有一个自己研发的录取公式,只需把今年和往年的高校招生计划数、考生成绩、排名等多个数据填入公式,即可估算出各院校专业的录取概率。但填报志愿每年的情况都不相同,无论从考生人数、志向、意愿,还是针对不同学科或高校来说,都有很大差异。即使数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肯定也会有很大水分。
沾上铜臭气的志愿咨询不会靠谱。录取分数线是由报考人数和高校招生计划来决定的,虽然高校在每个省份的招生计划是事先确认的,但志愿填报人数并不确定,因此,即使是专家也无法准确预测高校录取分数线。对此,考生和家长切莫轻信,否则,无异于缴纳了“智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