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现代快报》报道,近来,一种“奶茶+酒精”的微醺概念饮品在年轻人中风靡起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在社交平台拍照打卡,晒出自己城市中的“微醺”产品。但这种奶茶能够随意销售吗?对此,市场监管人士表示,如果饮料中的酒精度超过0.5%vol,应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并在店内明显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标志。
奶茶行业可谓风头正盛的新风口,同时也是竞争极其激烈的领域,而竞争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奶茶口味、样式、包装等的创新。可以说,隔段时间如果不能推出几款新品,就算再红的品牌,也可能迅速被冷落。
“奶茶+酒精”正是在这种巨大竞争压力下,众多奶茶品牌推出的跨界创新产品。这样的尝试无可厚非,从市场风靡程度来看,也颇受消费者青睐。但是奶茶可以“微醺”,监管却必须清醒,因为“奶茶+酒精”除了能碰撞出全新的不同口感,在安全、未成年人保护、合法合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隐患。
“微醺”奶茶可能会让消费者处于酒驾的风险之中。尽管多数酒精奶茶含酒量都很低,少量饮用造成司机酒驾的概率很低,但也有部分酒精奶茶含酒量较高,消费者在驾驶途中饮用或仅仅把其当作奶茶饮用后驾车,那就有酒驾的风险。
未成年人是奶茶的主力消费军之一,很多奶茶店也分布在中小学附近,这些酒精奶茶会否流入未成年的手中,恐怕也是个大问题。此前也曾有媒体进行过暗访,虽然一些奶茶店对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进行了醒目提示,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穿着校服的未成年人依然可以顺利购买,而这可能是触犯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行为。
对于奶茶行业的一些新的尝试,可以加以鼓励,这样既可以增强商家的竞争力,也能丰富消费者的选择,可谓双赢。但这应该是建立在安全守法的基础之上的,此前风靡一时的“洗衣液桶装奶茶”遭到口诛笔伐并迅速被各地监管部门取缔,就是最好的注脚。
对于“微醺”的奶茶,只有监管保持足够清醒,才能确保其不会“酒后失态”。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对奶茶中的酒精含量进行精准测量与规范,严防酒精添加超标,更不能让卖茶变成卖酒。另一方面,要敦促奶茶商家尽到提醒义务,确保酒精奶茶的消费者做到“喝茶不开车、开车不喝茶”,同时保证酒精奶茶不被未成年人购买到。
只有通过清醒的监管,为“微醺”的奶茶画好红线,这样的跨界创新才不至于“翻车”,广大驾驶员与未成年人的安全才能更有保障。否则,“微醺”就可能变成“大醉”,酒精奶茶也必然会遭遇“酒后翻车”,最终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