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网评 > 正文

【老徐茶座】高温关怀要跟上

2022-07-18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张淳艺  
主持人语:随着天气持续高温,各地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做好应对措施,加强高温关怀,把高温天气给民众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深入企业进行执法检查,督促发放高温津贴,维护劳动者权益。指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合理安排轮换作业,加强劳动保护。调动人防工程、地铁、社区服务站等公共纳凉资源,为市民带去清凉。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两天,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持续高温天气。7月13日,记者发现,江浙沪地区多个城市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部分地区气温升至40℃以上。江苏发出近五年来首个高温红色预警,宜兴和东山两站的气温破历史极值。近日来,浙江连续有中暑患者送医。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在今年三伏天到来之前,我国多地就已经热浪蒸腾,酷暑难耐。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6月13日以来,我国出现了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影响大,共有71个气象站的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截至7月12日,高温已持续30天,覆盖国土面积达502.1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超过9亿人。预计未来15天到30天,我国大部地区气温仍较常年同期偏高。

伴随高温而来的,是全国多地热射病病例冲上热搜。“四川华西医院一日收治3病例,1人死亡,还有2人在抢救”“浙江多人确诊热射病,已有人因此死亡”……在持续高温闷热的天气之下,“热死人”已经不是一句玩笑话。各地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做好应对措施,加强高温关怀,把高温天气给民众生产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首先,落实高温津贴。《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但一直以来,一些企业高温津贴落实难成为顽疾。如今,面对高温来势汹汹,用人单位必须摒弃观望心态,积极主动为员工发放高温津贴。有关部门不能坐等劳动者投诉举报,必须深入企业进行执法检查,督促企业发放到位,维护劳动者权益。

其次,加强劳动保护。在落实高温津贴的同时,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措施同样不可或缺。《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防暑降温工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工作,确保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方面,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从源头上降低或者消除高温危害。近日,广东佛山一企业推出全球首款穿戴式空调,开机3分钟可迅速降温至16℃,为核酸采样人员、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轮换作业,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下劳动者的休息时间,缩短连续作业时间,尤其是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时,应当停止室外露天作业。

此外,提供纳凉服务。除了劳动者外,广大群众的防暑降温也应得到重视。不少人调侃,在夏天“命都是空调给的”。但是,一些困难家庭没有安装空调,还有的独居老人一辈子节俭惯了,不舍得开空调,这些群体很容易在家中发生中暑现象。对此,有关部门应充分调动人防工程、地铁、社区服务站等各种公共纳凉资源,为市民带去清凉。据报道,眼下,武汉1600个纳凉点已全部开放,还新增了青少年托管、老年人照护功能。济南市人防办专门制作了人防工程避暑纳凉点地图,方便群众找到具体位置,同时积极开展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宣传教育等公益服务,持续擦亮“要纳凉到人防”品牌。这些做法值得各地借鉴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