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重男轻女?我认为,这和社会传统观念密不可分。社会观念向来不是空中楼阁凭空而起,而是客观事实的产物,更通俗地说,是社会生存环境及生存方式的反映。
当然,重男轻女同样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首先是自古以来,“两河”赋予了中华民族优渥的生存条件,使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居定所、仓廪实、衣食足,从而不必像生存条件恶劣的游牧民族那样东征西讨。而农耕的生产方式对体力、耐力有着较高要求,许多劳作必须由男性甚至多名男性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加之诸如面对野兽侵扰、外部村落的入侵时,男性的强壮程度与数量势必起着决定性作用。相比较之下,女性生理机能的差异以及妊娠等诸多原因的制约,使得中国的村落从开始便是一个父系社会,至今依然。
其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私有化观念随之出现并得到巩固。即使在同一个村落内部,也开始出现关于耕地、林地、水域以及宅基地等多方面的纷争矛盾。那到底谁说了算呢?逻辑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暴力最强者决定游戏规则,而他们的选择体现了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正如学者吴思在其著作《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中提到:“暴力最强者拥有规则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至于谁是“暴力最强者”的判定,那就容易得多了,打一架问题就解决了。因此,哪个家族男性人数占优,自然在同村中便更有话语权。有人会提出:不是有里正这样级别的村干部吗?在实际过程中,中国古代的乡村干部几乎大部分都出自村中势力最大的家族,即所谓“大姓”。家庭成员数量以及是否有成员在上面做官,“权势”和“拳势”是保证其能否当上里正并顺利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衡量杠杆。这也是部分乡村容易滋生“宗族势力”“村霸”的社会原因。另一方面,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女性婚嫁意味着要脱离原生家庭;而男性则不仅为原生家庭保留了人数,还将衍生出新的家庭成员,扮演着一个新的“增长源”角色。从功利性角度来看,男性似乎更具有“价值”。
即使是进入到现代社会,仍存在少数歧视女性的现象。个别公司企业在招聘人员时,毫无理由地明确规定只招男性。在职员的后期个人发展、工资待遇方面也将更多的资源倾向男性。惟性别不惟能力,这无疑是一种愚昧迂腐的观念。
在传统观念看来,家族中多一名男性,相当于也就多了一个劳动力、战斗力,这不仅事关整个家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诸多现实利益问题,甚至更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处于这样的农耕文化长久浸染下的中国,无论是在内地还是沿海、乡村还是城市,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依然在部分人的观念里残留至今。
在不改变小农经济的生存方式情况下,想要改变人们的传统生育观念,似乎不太可能。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是封建落后的思想观念长期存在的原因。这也就是“穷”,不仅是一个地区的经济现状,同时也是使得这个地区变得更穷的原因之一。
随着近现代工商业的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及社会分工正逐渐替代锈迹斑驳的传统方式,而新的思想观念正逐步革新人们的部分传统观念意识。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也正在越来越多的人观念中逐渐淡化,并因此扩散开来。城市自不必说,诸多职场女性的成功甚至所创造出的成就让男性望尘莫及,使得这个社会不得不重新审视定义女性的价值。同时,凭借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介的普及,加上乡村许多年轻人越来越多地涌入到城市,在不断地接受着新的价值观念并将其反哺于乡村,逢年过节他们带回家乡的不仅是新奇的科技产品和靓丽服饰,还有新的观念意识。一种全新的生育观念也正悄悄地向广大农村渗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资本论》中的一句重要名言,同样,也是我们乐观地认为重男轻女思想所代表的一切封建落后观念必将消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