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基层治理“和谐曲”
——港北法院入驻辖区综治中心书写基层解纷新答卷纪实
李晓韬 陆婷婷 黄斯梅
如何让司法力量更精准地融入基层治理,让矛盾纠纷在源头得到高效化解?自今年6月入驻港北区综治中心以来,港北区人民法院以“司法服务端口前移、审判重心下沉”为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优势,在综治中心搭建起集纠纷化解、司法服务、治理协同于一体的工作平台。截至目前,已审理案件62件、化解矛盾纠纷368起,将法治“能量”输送至社会治理最末梢,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司法动能。
建强“驻点阵地”:
“一站式”平台让群众“少跑腿”
“以前解决纠纷,要先找社区调解,调解不成再跑法院咨询,来来回回好几趟。现在进了综治中心的法院窗口,法官当场给说法、帮调解,一趟就把事捋顺了!”近日,在港北法院驻辖区综治中心巡回法庭,刚解决完邻里纠纷的市民陈先生连连称赞。
为打破部门壁垒、简化解纷流程,港北法院在辖区综治中心高标准设立1个“巡回法庭”,选派 5 名由资深法官、法官助理组成的专班小组常驻。该专班与综治中心的信访接待、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窗口实现无缝对接,构建起 “访—调—立—确—裁”全链条服务体系:群众进门后,可直接获得法官提供的法律咨询、先行调解引导;达成调解协议的,能当场申请司法确认;调解不成需立案的,也可得到立案指导,真正实现“进一扇门、解所有纷”。
据统计,入驻以来,该院驻综治中心“法院窗口”已累计分流案件190件,既减少了群众诉累,也为后续审判工作“减负”,让司法资源更集中于复杂疑难案件。
做优“联动文章”:
“多元合力”破解治理“老大难”
“17户业主的物业费纠纷,法院和住建部门、街道办一起找物业和业主沟通,不到5天就达成了和解,这效率真高!”谈及港北法院的“联动调解”模式,港北区某小区业主代表林女士深有感触。
针对物业合同、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纠纷,港北法院创新构建“法官+人民调解+行业专家 +网格员+社区干部”的“1+N”联动调解机制——法官发挥专业优势,指导调解流程、把关法律适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凭借熟悉民情的优势做好沟通疏导;行业专家则针对专业问题提供意见,形成“专业力量+基层力量”协同解纷的合力。
在此基础上,该院探索“首案示范+联动调解”新模式:选取具有典型性的物业纠纷、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等 “首案”,依法作出裁判后,依托综治中心联动辖区住建、街道办等职能部门,以“首案”的法律指引作用带动同类系列案件批量化解。此前,某楼盘30户业主因房屋质量问题集体维权,该院通过“首案示范+住建部门协调+街道办跟进”的联动方式,仅3个月就化解了全部系列纠纷。
此外,该院还注重从纠纷化解中挖掘治理漏洞,针对发现的行业监管盲区、社会治理共性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截至目前,已发出司法建议2份,均获相关部门采纳落实,从源头上减少了同类纠纷的发生。
据悉,入驻以来,港北法院法官参与或指导调解成功案件368件,通过“首案示范+联动调解”化解系列案件30件,民商事案件增幅同比下降5.46%,物业合同、劳动争议等传统高发纠纷收案量显著下降。
畅通“便民通道”:
“司法确认”破解“调而不结” 难题
“调解协议签了,就怕对方不履行,现在有了司法确认裁定书,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近日,在港北法院驻辖区综治中心法官的高效办理下,购买某小区商品房车位的王先生等人与开发商达成的车位买卖调解协议,仅用10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司法确认。
为破解“调解成功却难履行”的“调而不结”困境,港北法院为综治中心内达成的调解协议开辟“司法确认快车道”:驻点法官收到当事人申请后,简化审查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将平均办理时限从以往的15个工作日缩短至7个工作日。通过司法确认,调解协议转化为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法律文书,一旦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可直接申请强制执行,切实保障当事人权益。
自入驻以来,该院已在综治中心出具司法确认裁定书 18份,司法确认案件履行率达82.76%。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赢得群众广泛认可,诉讼服务满意度达91.29%。
“法院入驻综治中心,不是简单的‘物理进驻’,而是‘司法职能’与‘基层治理’的‘化学反应’。”该院分管副院长表示。下一步,该院将继续深化与综治中心的融合联动,优化常驻专班力量配置,完善“首案示范+联动调解”机制,针对物业服务合同、商品房预售合同、劳动争议等群体性纠纷开展专项化解行动,推动司法力量更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港北、法治港北提供更坚实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