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桂平市锚定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持续推进农业提效、农村提质、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农业农村发展之路。五年来,全市农业经济稳中有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用实干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三农”答卷。

藏粮于技:良田良法筑牢“压舱石”
“十三五”末,桂平粮食产量已居广西县级第一;“十四五”期间,耕地保护与科技赋能双管齐下。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4.69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144.52万亩的51.68%,助力桂平粮食生产连续13年获全国产粮大县奖励,在自治区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抽检中合格率达到100%。


在南木镇中桥村,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与当地水产技术推广站共同摸索推广“平养+浅围沟”综合养殖模式,在该村5400多亩耕地中,近4500亩用于稻虾种养,占比超80%,近200户农户投身其中。桂平市南木镇中桥村支书蔡荣臻告诉记者,“2023年全区出的苗,我们中桥村就占了差不多一半,这是比较大的一个量,现在这个稻虾综合种养比原来单纯种植水稻按这个经济价值来算,最起码提高了3—5倍的经济价值。”
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建成稻虾产业基地452个,利用冬闲田养殖小龙虾面积达9.06万亩。同年,桂平市成品小龙虾产量达1.2万吨,产值8亿元,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广东、湖北及广西南宁、柳州等地。预计2025年产量将达1.36万吨,产值有望实现8.16亿元。

这一丰收图景与亮眼数据,是桂平市以科技助农、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生动体现。桂平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我们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提供虾苗和技术,农户只需专心种好稻、养好虾。”这种“双保险”模式,让广大农户稳稳端上了“产业饭”。
作为农业大县,桂平市始终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有机融合,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宜居宜业焕新颜 乡村生活甜如蜜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美家园”。五年来,桂平市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乡村建设+文旅融合”是其重要实践经验,这一经验在基层村屯的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走进西山镇佛荔村,干净整洁的道路、清澈流淌的溪水、独具特色的民房与层叠的梯田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乡村画卷。这幅喜人图景的背后,是该村近年来坚定走“乡村建设与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效。

佛荔村支书冯展东介绍道,“十四五”期间,村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大幅改善:道路硬化与拓宽工程让游客往来更为便捷,污水治理则让村庄环境更加美丽。在治理方面,通过举办花季系列、稻香丰收等节庆活动,不仅丰富了乡村生活,更探索出村民议事会等民主形式,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主动性,使“村里事”变成了“家里事”。这些举措在增强村庄凝聚力与活力的同时,也显著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佛荔村的五年实践是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是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是集体增收与农户致富相结合的成果。
“以往,村里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收入渠道单一。如今,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促使农村产业从单一农业向农文旅融合转变。依托佛荔村‘五山接瀑布,一水连多景’的景观格局,结合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让群众吃上‘旅游饭’。”佛荔村支书冯展东说道。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佛荔村道路硬化率从2021年35%提升至2025年100%,污水处理覆盖率从15%提升至85%;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2021年5.69万元增至2024年37.03万元,脱贫户人均年收入从8600元增至1.98万元,增幅达130%;近三年以来累计游客达5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90万元,村民增收超过200万元。
“环境好了,游客多了,我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村民莫灿相的话,道出了村民们共同的幸福感。
迈向新征程: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从“藏粮于技”的丰饶田园,到“文旅赋能”的美丽乡村,如今的桂平,正绘就着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画卷。
站在新的起点,桂平市将继续锚定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以更昂扬的姿态、更坚实的步伐,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奋力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WAP版
小程序
贵港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