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是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原诗如下: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试译如下:
西北有一幢巍峨的高楼,顶层似飘在浮云之中。高楼镂着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美丽的窗格。楼阁四面都有曲檐,阶梯也有三重。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这声音多么让人悲伤啊!这首曲是谁弹的呢,莫非是杞梁妻那样的人?清澈哀怨的清商曲随风飘散着,中间的曲调更是回环往复。一弹三叹,那弹琴的人悲叹声不断。可我不叹惜弹琴的人痛苦,我伤感的是知音难觅。让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吧,从此结伴高飞。
这是一首笼罩着凄凉的诗歌。诗人听到的弦歌之声来自西北方向的一幢高楼,这对于现代城市人来说,没什么奇怪,到处是高楼,而在汉代,能在这雕梁画栋、高耸入云的建筑里弹唱,看来不会是普通的平头百姓。那么,弹唱的是何人?为什么弹那么悲伤的曲子呢?
诗人想到了春秋齐大夫杞梁之妻。齐庄公四年,齐庄公突袭莒国,齐国将领杞梁(名植)战死,其妻哭迎丈夫的灵柩于郊外,她哭得很凄凉,以致闻者落泪,城墙都为之崩塌。后来,这个故事逐渐演化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据晋崔豹《古今注·音乐》:“《杞梁妻》,杞植妻妹明月之所作也。杞植战死,妻叹曰:‘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生人之苦至矣。’乃抗声长哭,杞都城感之而颓,遂投水而死。其妹悲其姊之贞操,乃为作歌,名为《杞梁妻》焉。”也许,作者听到清商曲之前,弹唱的人已弹过十分悲伤的《杞梁妻》?听啊,这清商曲调弹奏到中间部分时,旋律慢慢地缓慢了下来,而且重重复复地弹唱着,仿佛如泣如诉,诉说着无限的凄凉,也如同一个人在原地徘徊一样,这更让人感到压抑和悲伤。
那么,作为读者,我们尽管没有在现场听曲,也不禁要问,楼上弹唱的人,你究竟为何如此悲伤?你到底经历了什么?你能住在如此巍峨的高楼里,应该是很幸福和快乐才对,怎么想到要弹唱如此哀伤的曲调呢?这就是诗歌布下的悬念了,这也是诗歌的张力之所在,它等待阅读者的感同身受,或浮想联翩,或自筑心中的阁楼。
在这首诗中,诗人显然在感同身受,否则他根本不会听下去,尤其是这么哀伤的曲子,可以说,诗人哀伤着弹琴人的哀伤,“中曲正徘徊”的时候,何尝不是诗人的愁绪在徘徊?弹琴的人一弹三叹,悲叹声不断,何尝不是诗人也在叹息?可以想见,高楼上的弹琴人应该是一位女子,她轻皱娥眉,玉指在琴弦上滑动,四周浮云如烟,低回的曲调在飘散,那是多么凄清,多么令人怜惜啊,谁能感知她内心深处的苦楚?想给她安慰几句,可她在西北的高楼之上,而高楼的顶层飘浮在浮云之中,只有曲调若隐若现在耳边徘徊,仿佛是很近,又如远在天边。
诗人于是慨叹,“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他所痛惜的不是弹琴人的苦,而是感伤没有知音,这两句是全诗的一个转折点,诗人在以己度人,他觉得曲子的知音少,本来心里有苦楚,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而满腹辛酸和委曲不为人所理解才是最难受的。诗人对弹琴人显然是“惺惺相惜”,或者说,感觉到“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最后他“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可是,我觉得要是真的有这么一个弹琴人,诗人你又怎么知道弹琴人边上,没有听众?在诗人望不到的楼层上、浮云中,也许她就是专门为那个听众而弹的。又或者说,即使她的那个听众去在远方,其实也走不出她的心底,他能感知她在弹唱,她也知道他能听懂她。所以说,她是有知音的人,她和她的知音曾经同欢乐,此时也同悲伤。实际上,她和她的知音早已在辽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即使悲伤的此时此刻也如此。
因而我说,也许根本就没有这么一幢高楼,它只是在诗人的心中拔地而起,那哀怨的清商曲也只是诗人在心底里弹唱,他甚至想到了杞梁妻,想到了她的悲恸长哭,就这样那如泣如诉的曲调一直在他内心里低回萦绕,诗人就在那里徘徊,也在那里叹息。作诗时,他脑海里终于幻出了这么一幢富丽堂皇的高楼,也浮现出那么一个悲伤的弹唱人,她“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实际上,浮云中的这个人就是他内心所想外化出来的意象,所以说,悲伤的不过是他自己而已,失意的也就是他自己。
至此,有没有那幢高楼,有没有那个弹唱人,似乎已并不重要。用现今的话来说,也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残酷。诗人尽管听到了曲调声,但那个弹唱的人却在耸入云霄的高楼上,正如理想和现实之间永远隔着一座大山,你内心虽然接近了,但现实却让你无奈。正因为想表达这种意思,诗人才想到用“高楼”、“浮云”这些不容易靠近的意象,接着又用了“杞梁妻”、“清商”这种伤感的元素来营造氛围。要是起句为“西北有庭园”,后面要表达那种缥缈空灵的意境,由此表达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估计要费力得多。
这样说来,此诗的作者显然是一个失意之人,诗歌后一句“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只不过是诗人的渴望而已,换言之,是诗人在用想象来排解情绪又未尝不可,实际上也就是诗人的自我救赎。无论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还是现在,总有许多人,会有许多的梦想无法实现,总有许多的烦恼和悲伤在发生,也会有许多的希望和期待如旭日东升,也许我们需要和自己握手言和,这才是这首诗引起人们的共鸣的原因。诗歌能经历时间长河的淘洗,这才算是永远的经典。愿有美梦的人,都能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