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村里的主干道已基本硬化,但有些巷子还是泥路,下雨天泥泞不堪。阿木家后背的小巷就是其中之一。平时有四五户人家要从这里进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轻人纷纷买了小轿车,修路就显得迫在眉睫。
提到修路,众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年轻人阿五和阿六尤为积极。平整路面,确定路基,修路进展快速。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在阿木屋后背有两三米路,历史以来就比其他路段偏窄,又比较弯曲,成了整条路的瓶颈。
“把路扩充到和其他路段一样阔。”有邻居提出。
“扩阔了就要占用到阿木家的地了,虽然是几平方米的空地,但也是地啊!”
“打电话问下阿木。”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发表意见。
话说阿木一家三口,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来。阿木忠厚老实,儿子年少,妻子则对老家里的事甚少过问。
“你拨打的电话号码是空号。”
“你拨打的电话已停机。”
大家忙了半天也无法联系得上阿木一家。
“直接扩阔算了,等阿木过年回来时赔些钱给他。”
“这不合适吧,未经别人同意就占用人家的地。如果是你的地,可以吗?”
“即使最后阿木同意给地修路,万一他狮子大开口,让给一两万元呢,你们愿吗?”
众人各抒己见,意见不一。
阿木家大门口向西,现在修的路在屋的东面,可以说阿木很少要从这里经过,所以众人更不敢轻易动工。
“装模板吧,路修好了,他不同意也得同意。”阿五和阿六随即着手行动。大家见他们这样坚决,也不再作声,毕竟路扩阔了,众人都受益。
路模很快被装好,看着宽阔平正的路面,邻居们打心里高兴。
这时,阿五和阿六的伯爷从镇上运水泥回来,看到做好的路模,便问,阿木同意让出地扩阔路面吗?大家面面相觑,不敢出声。因为眼前这个老人在村里是个文化人,说话很有分量。
“联系不上阿木叔。”阿六回答。
“那谁允许你们用人家的地修路了?”
“马上把模板拆掉,我们修路是好事,但也要对得住邻居,做事要公道,经得住村民的评论。”老人语重心长。
听完伯爷的话,阿五和阿六也感到做法不妥当,便把扩充的路面改正过来。
“这就对了,大家不能因为阿木老实,就擅自占用他家的地修路。否则,路修得再好,走起来也不心安。”
“如果因为修路让邻里不和的话,还不如走现在的泥路。”伯爷继续对两侄子意味深长地说。
邻居们忙碌一个星期,水泥路修好了。虽然阿木家后背路段有些弯曲狭窄,但大家都没埋怨,相反,走起来格外心安。
转眼到了十二月下旬,农村过年的气氛像空气弥漫在各家各户,大家其乐融融。阿木一家也从外地回来过年。
“阿木,今天回来啊。”邻居向阿木热情打招呼。
阿木也高兴地和大家问好,回家放下行李,就往村里转。一年到头,难得回来,在阿木心里,老家永远是他的牵挂,村里的一树一路他都充满感情。
阿木在新硬化的巷子走了一圈,到了自家后背路段,若有所思。驻足片刻,大步走回家,叫上儿子,拿出尺子丈量路面。事情马上传开,大家议论之余,都庆幸之前没有多占用阿木家的地修路。邻居们对于阿木现在的举动很坦然面对。
第二天下午,人们惊奇地发现,阿木叫了辆三轮摩托车,运了沙子、石子、水泥回来。一家三口,身穿工作服,准备开工做什么。
“阿木,都要过年了,还要这些东西铺哪里?”有邻居好奇问。
阿木笑而不语。傍晚时分,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北风时不时呼啸而过,邻居们早早躲在家里煮饭,看电视。偶尔听到外面有搅拌水泥浆的声音,但谁也没有兴趣出去看看。
雨过天晴。人们早上起来,放眼望去,阿木家后背的那段弯路被新修得又宽又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