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岭南春景

2024-05-20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胡芝莹  

傍晚时分,漫步村里。经过石头脚屯的时候,发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舞台周边的三角梅长势喜人。大小不一的三角梅,簇拥着长满了枝头,粉的娇艳,红的发紫;池塘里,几只鸭争先恐后地追逐打闹着;几株吐出新芽的榕树枝条垂落到池塘边上,好似一位春姑娘在梳理长长的秀发。

沿着池塘往前走到对面,就到了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陈家祠。据有关资料记载,江口镇岭南村陈家祠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一座三进式庄院,砖木结构,庄院构成布局严谨,规模宏大。环绕在周围的池塘,原本是陈家祠的护城河,是当年家祠的建设者为了抵御外敌、保护当地村民而修建的。1851年,太平军东出江口,由于石头脚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陈家祠瑰丽堂皇的建筑,洪秀全居住在这里,并把陈家祠作为太平军行营指挥部,家祠外墙上至今还留存着当年激战时的弹孔,陈家祠也因此成为桂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远远望去,“陈家祠”三个楷书大字,镌刻在门楣上,散发着久远的年代气息。踏上三级石板台阶进入大门后,映入眼帘的是斑驳的木质照壁,仿佛在诉说着这一百多年来的故事。再往里走,豁然开朗,眼前呈现出一个方正宽阔的庭院,左右两边的桂树和柏树交错生长,高大挺拔,像屹立不倒的战士在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庭院四周是错落有致的泥砖房,房子左右两边形成对称,青砖黛瓦,飞檐翘脚,虽然历经沧桑,饱含风霜,但在几代人的修修补补之下,还保留着庄院主体的基本风貌,整个院落在周围的自建房中显得古朴而厚重。

穿过庭院到达内院,内院门口两侧的赤色对联格外显眼,上联为“浔其门入孝出剃”,下联为“由斯道祈矩中规”,横额为“思孝”。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正是由于他们注重“孝”道,注重家风家教,所以铸就代代忠臣,以陈氏族人为代表的岭南人曾获朝廷赐予“武魁”和“经魁”牌匾,牌匾至今还悬挂在村中,一直激励着岭南后辈奋发图强,赶超跨越。

祠堂是村中举办婚丧嫁娶等大事的祭祀场所,见证着百年来村民的喜怒哀乐、繁荣富贵以及尊老爱老传统。岭南人代代相传,传承了岭南村百年来的“敬老”“孝老”传统,每年重阳节,岭南青壮年都会自发组织开展各类“敬老”“孝老”活动,赋予岭南老年人新希望、新期盼,提升他们“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幸福感。如今,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坚强勇毅、敬老孝老的岭南人乘风破浪,继往开来,勇闯善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奋力开创岭南和美文明新风尚成了他们的新动力、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