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车驾言迈》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这是一首抒写人生感慨的抒情哲理诗,全诗感情真挚,富含哲理,行文朴实,耐人寻味。原诗如下: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白话译文大意如下:调转车头,“驾”地喊了一声,车子开始驶向远方,远方多么遥远,需要我长途跋涉。一路上四野茫茫,阵阵春风吹动着百草。眼前看到的都不是曾经看到的景象,人怎么才能永葆青春而不衰老啊?可是人生的盛衰各有时限,只可惜不能早早地建功立业。人的生命无法像金石般坚固,哪里又能够长生不老?倏忽之间,生命就会衰老死亡,能留下美名才是最宝贵的。
这首诗由驾车远行,想到人生的长路,想到如何永远拥有年轻的心,想到出名要趁早,留下美名才是最重要的,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诗中的远方在哪里?诗人没有言明,其实也不必细说。屈原在《离骚》中有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很多人以此为自励。本诗中,作者要“涉长道”,要奔向远方,其实就是他的“求索”过程,而人生,注定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
人生既然是一次漫长的旅行,途中总会遇到不同的风景。我们看一下诗人遇到的景象:“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在诗人眼中,天地辽阔,无边无际,春风吹动着碧草,一切都显得有些沧茫。而茫茫原野中的人,这时候又显得多么渺小。有过较多阅历的人,那种沧桑感肯定遮掩不了。想想人生一世,无异于草木一春,多么短暂,又多么平凡。
紧要的是人生没有预演,人生路上的风景都会是新的。所以作者感慨道“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这里可理解为面对人生之旅上那么多的新事物,作者希望能保持自己年轻的心态以便应对一切。实际上,从这两句中也可以得知,作者已不再青春年少,作者潜意识里就有岁月已催人老之意。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感叹:“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说的是,无论是人,还是草木,其兴盛和衰败都有各自的时限,自己苦恼的是没有早早地建立功名。在这里,我想起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这句话,原句是“啊,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她希望赶快成名,而害怕被瞬息万变的时代大浪所淹没,这很好理解。而《回车驾言迈》的作者也处在乱世年代,张爱玲和他有一样的想法,一点不奇怪。让作者更伤感的是,人没法像金石那样坚固,人的寿命那么短暂,为何自己当初不早点努力以图有所建树,这一点,大多数人应是共情的。
这可以想象,也许作者错过很多次建功立业的机遇,实际上是错过了很多风景。比如,那一次该过河时,他犹豫不决,后来大雨如注,以至于他在该过河的时间内,没法过河,而要是过了河,他会巧遇一支队伍,而从此他在队伍里脱颖而出。又如,也许他该在那棵树下等待,直至一个人出现为止,他等了很多天,那个人一直没来,他失望地走了,可就在他走后没多久,那个人赶过来了,那个人没见到他,就没法把满腹经纶传给他。又比如,也许那一夜他本该鼓起勇气敲开那扇门的,他徘徊许久,始终下不了决心……他就是这样一次次地错过,而错过了,却再也无法回头。这些情况,不想尚可,一想就只能伤感。当然,诗中没写到这些,但诗歌的容量在我印象中是可以有的,只不过是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感受,这也是诗歌的魅力之一。
诗的后两句“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有人认为,作者在短暂的人生里,一心想搏取功名,名利心太重,这很庸俗。其实,也不能这样看,知识分子渴望能建功立业和出人头地,无可厚非,如果这样能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不是值得称道的吗?这也符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作者漫步人生之旅,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希望自己有所作为,正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作为,有担当,总比碌碌无为、得过且过强。
有意思的是,《回车驾言迈》和《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满百》《驱车上东门》《东城高且长》等诗歌都由表及里引出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人生如寄,转瞬即逝,一切都将烟消云散,什么也没留下,这的确让人伤感,而作者处在汉末的动荡年代,明知这样的人生意义不大,但又无可奈何。苦闷中的作者,也许只能在诗中自我突围,在诗歌里他们或积极进取,或乐观旷达,或超然物外,这其实都是对现实的一种反叛,是在自我斗争中的觉醒。我想起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之旅匆匆,如果能“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当然不错,也许什么都留不下,也不必在意,我们努力过,打拼过,并顺应自然,充实地过好每一天,这就不错,出不出名,留不留痕迹,管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