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始皇郡县制、汉代郡国并存制延伸到清末的一系列政治体制,几乎涵盖整个封建时代,甚至民国初年,最高统治者为制约地方豪强游离于中央集权之外,也为避免官僚阶层大搞裙带关系、瞒上压下、用人唯亲等政治弊端,政令中枢一般皆施行异地为官的铨叙政策。无疑,这曾经给地方的人才交流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港北历史,从外籍来任职的官宦僚属,某些人物除了清德勤政之外,还确有名实相符的真才实学,其中尤以福建、广东两省及江浙籍的外来人才最为突出。明代晚期的南海林朝钥和清末民初的东莞蒋航,就是其中两位堪称翘楚的骚才韵士。
一、南海林朝钥
林朝钥,字念塘,生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籍贯广东南海(今佛山市辖区),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与其同榜登科的名人,位高权重者有两任内阁辅臣叶向高、万历及泰昌朝首辅方从哲,此外,还有状元宰相申时行之子、名臣申用懋,著名学者汤显祖等人。平日,林朝钥与湛若水门生、同乡进士郭棐等名儒过从密切。
月照云开廿四峰
与林朝钥同登甲榜的汤显祖,江西临川(今抚州市辖区)人,为我国明代著名戏曲家和文学家,代表作《牡丹亭》蜚声海外,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在其《玉茗堂诗》中,有七绝一首,题为《送林贵县》:“苍梧猿断泣湘君,人向清浔逗日曛。直下宝江明月影,能开二十四峰云。”此作并为多种版本古代地方志和《粤西诗载》等清人所撰名籍所摘录,由此可见其影响力之大。诗中所言“林贵县”,即指到贵县(明置,降贵州为贵县,隶浔州府,治今贵港城区)任职知县的林朝钥。顾名思义,这是一首送别诗。
考林朝钥在万历年来贵任职的时间,汤显祖这首七绝,应该是写在癸未科礼部试中式之后,为膺命出京到广西履任的同榜年友林朝钥而写。现把诗歌意译串解如下:“在遥远的南岭,一个名叫苍梧的地方,舜帝明君为民出巡,飘然不返了,凄楚的猿啼声,应该啼到悲切欲绝了吧?屈原笔下的湘夫人,过洞庭入湘江,寻找不到仙逝的夫君,滴到竹子也成斑痕的眼泪应该是流个不停了,这可是一个千古动人的伤心之地啊!今日,我的友人,你正朝着这个方向远去了,经过那个清澈如镜的浔江,逗留淹滞到那片苍烟暮霭的浔州府里去了。去吧!一肩明月两袖清风的贤者。去吧!你就是那一轮光辉的明月,一路西去,直到贵县那条九曲弯环的鲤鱼江,用你那治政的大手,像明月一样,照开南山二十四峰上的重重乌云,把地方照到一片光明吧!”
古人的送别诗,一般多以惆怅哀愁为主调,汤诗亦未摒弃这个俗套。作为金榜同登的同年文友,官宴上同捧红绫、同食御饼,筵散分袂之际,他们自然是依依不舍的。但汤显祖吟咏的哀愁,却非世俗名利之愁,更非亲朋友爱之愁,而是一种通篇激荡为民奉献、学以治平济世的忧愁,一如范仲淹记滕子京谪守巴陵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那种壮烈之愁。作品的内涵,为此显得非常高蹈峻拔。其用典恰切,意境凄美而不失宏阔开张——以苍梧指喻宦海前路必然艰辛,以明月希冀友人心迹务须高洁,这对一位即将上路赴任的读书士子,既是礼赞,更是鼓舞。着墨尽管不多,区区二十八字,却已得尽葩经楚辞以诗言志和香草美人之风流。
汤显祖没有来过贵县,他仅凭舆地记的有关载录,即将贵县河流山岳的名胜“宝江”和“南山”写入不朽诗篇。秀美山河,风骚韵士,都尽收其笔底之下,地灵和人杰相得益彰。读当时进士题名碑录,林朝钥的科名排序还在汤显祖之上,贵县得如此文秀大雅为一县之长,诚然是地方之幸、文化之幸。
翰墨骚情留胜概
万历朝长达四十八年,在前中期,是林朝钥来贵任职知县的时段。他在公务余暇,与同僚登览县南南山寺与县东大圩龙岩山。在龙岩大洞南洞口,摩崖题额“古怀第一山”五个大字;在南山寺,题七律一首:“灵岩迢递郁葱茏,岩里分明敞梵宫。法鼓不传真境寂,昙花初放石坛空。浮图标胜三千界,丹鼎留奇万古风。何事主人淹赏兴?笙歌归路挂晴虹。”
林朝钥这首南山题诗,刻在一片高约一百五十二厘米、宽约九十二厘米的大青石上,开篇有一诗题:“段竹亭都阔、鲍慎余将军偕黄爱吾明府,招游南山寺。”段、鲍、黄三人,都是当时文武界的要人,招邀林县宰同游名山胜迹,历史背景和诗本事是深厚的。在这首七律诗中,写及青翠的林峦、宽敞的佛殿、空灵的佛鼓、初开的崖花,还有林林总总的佛像、风烟悠久的丹灶、乐而忘返的游人、雨晴送客的笙箫……诗歌含义很谐和,尽管寄意不算高远,但写景技法却颇为清雅别致,音韵之美也很律吕调阳。而这首诗书作品更为引人注目的地方,则在于它的书法欣赏价值。通篇字径均在八至十厘米大小,行书,用笔圆转娴熟,结体宽博舒展,用墨丰腴而不重滞,整幅风格清劲秀逸,这和林朝钥在龙岩的“古怀第一山”摩崖行楷大字相比,意韵是相仿佛的,大有羲献法帖和苏米赵董的情趣和兴味。这在地方古代石刻遗存文献中,诚属不可多得的艺术佳构。
万历年,是明朝从盛转衰的一个回光返照的时期,万历十四年(1586年)后,君王怠政,群臣窥败。从东林党争、国本派争起,朝政逐步陷入衰微,成为崇祯朝堕入宦官乱政而千疮百孔、大厦将倾的前夜。林朝钥在此背景下来任贵县县令,因年远代湮,文稀献缺,其政绩已不能作翔实的考证,但他遗留的艺文史料却如鲁殿灵光,对地方文化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二、东莞蒋航
与港北贵城大南门隔江相望的港南区南江村,在村中三多岭的东侧,有一处古闸门,闸顶上有一帧横额,大字正文是“橘井名区”,小字署款是“东莞蒋航”,摄影爱好者、文史研究者,都喜欢在其下流连徜徉,据此创作的美图和文章,流播网络,影响颇大。但蒋航是何许人氏?有什么来由?人们除了知道他从东莞来贵县任职县长之外,更多的轶闻,因为史料的缺乏,就难以知悉了。至于此人还为南山寺创作过一首文学价值极高、足为南山增光添彩的楹联,除了三五个年登耄耋的老人还有所记忆之外,年轻一代则几乎是闻所未闻。
蒋航,号心禅,一作惺禅,原籍广东东莞虎门。其学衔不高,附生出身。除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及民国三年(1914年)两次署任贵县知县外,他在广西还曾经任过雒容(治今柳州市鱼峰区雒容镇)、桂平、怀集(今属广东)等县知县及永安州(治今梧州市蒙山县)知州等职。辛亥革命爆发之际,他又曾一度回粤参与地方军务。平日精思富学,用诗经句自取居室名为“中田有庐”,嗜好赋诗且吟稿成册,是一位颇膺时望的循吏。
重农耕尊教育
清末民初,贵县地方天灾人祸,兵匪交织。尤其是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民众呼唤改革弊政和休养生息的情绪很普遍,如何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和整顿治安成为地方各界的迫切诉求。蒋航在民国三年再次署任贵县知县,下车伊始,正值洪灾肆虐初退,城郊一片涂潦,耕作受到极大影响。加之贼匪宵小乘势作乱,为害不浅。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地方官理政往往纷乱如麻,处处棘手。蒋航到任后,经常带僚属下乡视察劝农,组织民众疏通沟渠塘油,勠力督促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生产。同时,组织各乡实行安保自治,组团捍卫家园,为此在地方士绅中拥有良好的口碑。
关心教育,尊敬师道,对于以文出仕的蒋航来说,做得尤为出色。在任上,蒋航礼贤下士,多次亲自到城东登龙桥,拜访当时人称“子豪先生”的贵县教育界耆宿李峻昂。李是清末浔州府学的优廪,为进士梁佩祥的外甥,与现代著名国学家梁岵庐为中表,当时他年龄才四十六岁,正值壮年成熟之期,但他已有将近三十年的教龄。这位十八岁就开始执业教育的学者,二十八岁至三十三岁曾在后来的太平天国历史学家罗尔纲家族中设过六年私塾,是罗尔纲生父罗佩珠的业师,经历过废科举与废八股改策论、兴新式学堂等重大变革,阅历丰富,深孚众望。他因筑室在登龙桥宋代梁诏孝子的“瑞松井”和汉代廉吏谷永的东湖“谷公井”之旁而自号“双井居士”,即以“居于廉孝之间”取义自勉并身体力行,为当时饮誉一方的文坛大雅。蒋航钦慕其名,以自身邑侯之尊,谦逊垂询贵县治政利弊及本地教育方略。更有进者,蒋县长同时还礼聘李峻昂为其家庭塾师,教读他的子嗣,李为此赋诗相赠:“高轩枉顾意缠绵,恰值春膏霡霖天。几见旌旄虚下士,勉培桃李育英贤。关心水利勤行部,靖息崔苻妙着鞭。忽喜朵云华彩降,蓬门儿女亦欢然。”这为港北地方留下了一段颇似三顾茅庐觅知音的文林佳话。
椽笔留题贵之南
南江村是一座古老的村庄,郁江绕其北,南山耸其南,四周点缀池泽丘阜,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光绪《贵县志》、民国《贵县志》以及当代编修《贵港市志》等书籍中,都认为村东(今罗泊湾大桥南桥头一带)为秦汉时期布山县县治所在地。为此,南江村拥有不少古城村落的传说。古代志书和近人笔记,颇多记载东汉末年郁林郡太守陆绩曾在此筑泥城、凿水井,城池名郁林古城,水井名陆公井。南汉贵州刺史刘博古为纪念这位清官孝子,在井旁栽种橘树,后人由此将陆公井起别名曰“橘井”,宣传“怀橘奉亲”的伦理道德观,其意义是相当积极阳光的。
蒋航来任县尊之前,南江村除了橘井之外,还有怀橘社亭、亚魁牌坊、连理石井及文光塔等风光景致,此外,村中古驰道还是县北商宦黎庶通往本县首席名胜南山寺的必经之处。蒋航有鉴于此,为南江村题“橘井名区”四个大字,将廉洁、孝道诸大义和山川灵气融汇一体,含意恰切、高雅,使人置身其中即兴思古幽情。书法用笔以方为主,略兼圆润,颇有北碑意趣。父老相传,此四字的制作是中国传统纸筋筑字,用灰膏、砂糖、黄泥、稻秆、麻纸、糯米、松烟、胶粉等综合材料,制字模捣筑而成,一百多年至今,字迹仍然风雨不磨,清晰如新,极富地方古迹的欣赏价值和保护价值。
而更为精彩的,则是蒋航还为南山寺题写过长联一副,联云:“胜地辟蚕丛,八百年尘劫历残,石佛依然开笑口;灵岩纪鸿爪,廿四峰芒鞋踏遍,葛仙何处访遗踪?”蒋航作为一名官吏兼墨客,取号心禅,与佛教的结缘无疑是深长的。早在来贵之前,蒋航署任怀集县知县时,就曾经为当地冷坑镇上爱岭的佛教名胜——禅宗慧能潜修避难地“六祖岩”题诗,并摩崖镌刻在岩口巨石之上,留下绝句四首:
(一)峭壁悬崖叩上宫,慈悲救世释儒同。如何十载修真地?一任嚣尘历劫红。
(二)石室孤栖风雨催,蒲团正果望胚胎。逢怀则止传薪语,几劈榛芜为法来。
(三)碧桃满树晒行妆,也解皈依礼梵王。一自拈花留偈后,至今微笑对斜阳。
(四)栖禅何用买山钱,四壁云霞景色妍。涧竹岩松归管领,万家香火洞中天。
由此可见,蒋航的才藻是何等之脱俗。在其题贵县南山联以前,南山历代摩崖石刻不胜枚举,或诗或文,或额或联,珠玉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乏动人佳作。诗歌如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广东何世文《重游南山》五律:“闲云随足起,野鹤近人飞。几到寻幽径,重游上翠微。已无尘世劫,那(哪)有俗情非?贵贱心俱寂,山中岁月稀。”对联虽少,但也有明代县人黄守规的“洞门云锁三冬暖,石室风生九夏凉”、清代天津孙超的“潜修山静禅心定,俯视尘纷世态忙”、近代县人黄世瀛的“佛本三生证果,我从五岳归来”等,皆从艺术的某个侧面着墨,文学艺术效果各有千秋。不过,这些作品如果和蒋航所撰长联相比较,却似乎少了几分诗史性的宏厚内蕴,也少了几分文学修辞的风趣谐逸,从这个层面来分析,蒋航联是高出一筹的,是南山历代文献中的文学极品,诚然会受到有识者的赞许和推崇。此联在民国时期曾被制成木刻楹联,悬挂于旧金刚殿两侧,父老皆云其书法和联意俱臻上乘,至今依然脍炙人口。
清才铭记人间
民国年间,与蔡元培同享“北蔡南廖”佳誉的梅县著名教育家廖道传,在其遗著《三香山馆诗集》中,载录与蒋航往来和韵的作品十多首,在送蒋航易任桂平县令的绝句中,感叹“诗人老去蒋清容,和我篇章迅箭锋。此日西山仙令尹,尽敲吟钵应禅钟。”——盛赞蒋航诗才如箭出彀,脱手而得,有七步诗成一样的快才,评价不低。民国三年秋,蒋航在桂平知县任上,率领地方绅商捐修西山官桥,事竣之后曾撰文并书写碑记一帧,原石现存桂平中山公园,书法温润圆熟,近年有多种石刻文献丛书予以载录。
时移世变,物是人非,蒋航遗留在人间的文学作品,已经寥若晨星。他在港北港南遗留的佳话,尽管也是雪泥鸿爪,但其内在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凭此一滴仍可知其海水本味,愿后人予以更深层次的发掘,使前贤的学行硕果不致埋没于历史的尘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