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初心如心 ——深切缅怀向如心同志

2023-04-08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张少康  

2020农历庚子鼠年。立秋前几天,打开手机,一条消息突然爆到眼前,是敏中发来的,说他父亲昨晚走了。敏中是向如心同志的儿子。如心同志原是我在贵县工作时的老领导。就在前几天,我去看望原贵县县委书记董春和同志,董书记还说:“回去见到老向问他好”。董春和同志任贵县县委书记时,如心同志担任县委办公室主任。这是他在县委办公室主任的任上服务第四任县委书记了。大家都称他是贵县县委大院的一头“牛”,一头“老黄牛”,春夏秋冬耕耘不倦。县委办公室主任也是“官”,可他不喜欢别人称呼“向主任”,而更喜欢称呼他“老向”,说这样亲切。

最早认识老向是1972年早春,我刚参加工作,在贵县人民广播站担任编辑、记者。不几天,我就参加县委春耕工作会议报道。报道稿写好后,我呈老向审改。他个子不高,身材微胖,脸圆圆,总是微微的笑,看上去就觉得是个善人,我一下子消除了紧张、畏惧感。他看了稿,说文章条理挺清晰的,工作部署的要点都抓住了,而且还有广播的口语,随即就签发了。后来,广播站领导老杨说:“老向对你写的稿子挺满意呀,写稿能在老向那里过关可不容易哦。”老杨告诉我,他和老向、丘习传几个人十几年前就一起办贵县报,老向笔头功夫很硬,写的文章读者很喜欢。他这么一说,我对老向更加肃然起敬,凡写县委工作部署的稿总向他请教。老向审稿也很严,像园丁一样呵护我们这些刚刚出土的小树苗,时不时“施肥、浇水、剪枝”。

1973年春耕,遇到天旱,县委在石卡公社樟竹大队召开抗旱抢插现场会,老百姓从池塘里人工戽水抢季节赶插秧,热火朝天。老向说,你们广播站能不能采写一条现场录音报道,这样就更形象了。第二天一早,编播组长杨锋带着我,扛着录音机,拉了200多米长的电源线在现场录音编播。那时的录音机是盒式交流电的,二三十斤重,扛到田头,可累人了。但我们还是把现场新闻编录下来,当晚播出后,老向听了很满意,说你们年轻人真有那么一股劲。他建议送给广西人民广播电台。那时没有电脑,第二天,我和杨锋坐火车上南宁送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电台编辑部觉得挺好的,对推动春耕生产很有意义,不几天就播出了。后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播了。

1974年,大学招生,老向、老杨和广播站的同志们都支持我再到大学深造。毕业后我又回到贵县,先在县委宣传部,后到县委政策研究室,归县委办公室直管,老向是“顶头上司”。他和办公室领导推荐我担任县委书记秘书。我顿感压力很大,怕工作做不好,老向总是鼓励我“放手做、大胆做”,用“手把手教”这个词一点都不过分。那段时间,我学到许多东西,现在回想起来,一辈子受益。

那时外省一些地方农村搞了包干到户,而在广西认为包干到户等于分田单干,要“纠”要“扭”。县委根据上级要求,由老向负责组织了一个工作队到东津公社东岭大队搞调研,也是试点,要求凡包干到户的合并成作业组。书记说:“你去参加工作队,直接了解些情况。”于是我参加了工作队到了东岭。这个大队包干到户发展很快,尤其是那些喜欢看报纸听广播的年轻人“掌权”的生产队“包”得更快,把田地一下子就承包到户了。一些饱尝过旧社会单干苦衷、分享过合作化甜头的群众对当时做法有疑虑,觉得包干到户是不是倒退了。一位小青年针对老农的疑虑,贴出这么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分田地,耕者有其责。横批是:顺乎民心。这副对联颇有影响力,包干到户发展更快了,全大队几乎都包干到了户。我们到这里后,看到出工再不用催耕催种,施肥耘田除虫,社员们都自觉地干,禾苗长得特别好。社员们说,多少年没见过这么好的禾苗了。我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有些纳闷,这么好的形势为什么还要去纠呢?

有一天,我同另一个工作队员到最偏僻的生产队去走访,碰到一个小伙子,他以为我们是记者,就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你们当记者的可要真实地向上面反映情况,包干到户,使户户有责,他的积极性才高哩。但现在上面却派人来说要‘纠正’,要合并。强扭的瓜哪会甜呢?我看不合民心吧?‘大锅饭’吃了二十多年了,有什么香味呢?”问得我们无话可答,只好“哦哦哦”地应着。回到队部后,我把这件事向老向和工作队员说了。工作队做了研究,大家心里都很矛盾,上面的指示要贯彻,群众的心情又要理解,我们夹在中间很难开展工作,于是就关起门来上午看文件,下午读书,让农民顺其自然做自己的工,十多天后老向带着工作队便收场了。

1979年的春夏在不平静的春潮涌动中过去了,秋天来了,春华秋实。秋收结束后,老向带我们到了瓦塘公社,偶尔听说这个公社新江大队红五队因为属边远山区,“山高皇帝远”,悄悄搞包干到户,一年就甩掉了“统销”(农民要吃国家分的粮食)的帽子,还向国家交了余粮,家庭副业也发展起来了,农民手上已有了些钱。于是,我们跋山涉水到了这个队,果然情况如此。不知哪一户农家贴出这么一幅对联格外醒目:大包干刚开场农民尝甜头,责任制久不变富裕靠勤劳。横批:三中全会好。我们顿时感慨万千。回来后老向组织我们写了一篇调查报告,总结了这个大队推行大包干的经验。不久,县委工作会议召开,老向要把这份材料印发会议参阅,有的同志为此拧了一把汗,说老向吃了“豹子胆”,大包干上级还要“纠”呢,敢发这样的经验,可老向还是印发了。这文章好像在平静的湖水投了一块石头,自然有的人说好,也有的人说倡导走“回头路”。好在县委不追责,书记说是对是错让实践检验吧。到了1980年春,贵县农村已大范围地搞起包干到户了。再不久,《人民日报》发表了吴象那篇文章《阳关道与独木桥》,文章观点倾向于包干到户。这回,老向心里那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我们常说做事情总要有点敢于担当的精神,我想老向就有这种精神。

1988年春,贵县拟撤县改市,并改名贵港市。老向(时任贵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受县委委托率队到南宁召开贵县籍在邕人士座谈会,通报情况,征求意见,也邀请大家写点诗文。陈岸、廖联原、区济文、杨志庆等这些德高望重的老领导都参加了。大家畅所欲言,都说贵港这个名字起得好啊,贵在有港,古老而又青春有活力。大家也纷纷吟诗作对,廖联原同志(时任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首先作了一首五言诗:百粤西江泽,岭南文月虹。翼王贞矢志,纵队爱民风。改革更新纪,高歌唱晚晴。内联还外引,贵港市峥嵘。诗中翼王指石达开;纵队指解放战争时期活跃在贵县桂中一带的人民游击队。杨志庆同志(时任广西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依韵和了一首:南国河山秀,郁江一点红。人杰照史册,地美注兴隆。千万年流水,今朝涌洪峰。百舸通大海,贵港立殊功。我不会作诗,也学着依韵写了一首:历朝多豪杰,当代辈英雄。怀城青史载(贵县也称怀城),贵港百舸通。建市正逢时,改革任更重。万众奔四化,光华万丈涌。如心、习传(丘习传,时任贵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也诵读了自己的诗文。至今,时间过去几十年了,我依然很怀念我们贵港那些老领导,他们德高望重,他们才华横溢。

2009年初夏,我回到贵港市调研检察工作,顺便看望了几位老领导,如心同志给我赠了一首诗:“昔日看牛仔,今朝权力倾。登高方望远,法眼达天庭。公廉生威猛,督察水至清。榜样唯陈老,布山自有情。”(诗中陈老即陈岸同志,原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我担任过他的秘书。布山即贵港老地名)。

老向,愿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