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新闻网

logo
学习强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艺 > 正文

诸葛亮的勤廉好家风

2023-04-11   来源:贵港新闻网-贵港日报   作者:孟 荣  

“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公元234年,诸葛亮率蜀汉大军第五次北伐,不幸染上重病。弥留之际,他写下《自表后主》,报告了自己的家产。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留下遗命,表示“死后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

内无余帛,外无赢财,诸葛亮的家风珍在“廉”字。

按汉代和三国时期的官俸制度,身为国家重臣的诸葛亮,所拥有的“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其实是一个很低的数字。西汉哀帝曾赐给臣子董贤田地两千余顷,东汉济南王刘康也有私田八百顷。

诸葛亮在《自表后主》中写道:“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意为他的家人和普通百姓一样,靠种植和养蚕等维持生计。至于自己,在俸禄之外,不搞经营,没有外财。

文章最后,诸葛亮表示,“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其忠诚清正,令人动容。

事必躬亲,勤勉为民,诸葛亮的家风贵在“勤”字。

诸葛亮从政27年,戎马半生,虽位极人臣,却事必躬亲,兢兢业业地操劳国事,直至累死在北伐前线。

为了建立和巩固蜀汉政权,诸葛亮用《周易》推演兵法并创设了八阵图,发明了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他还精通药理,发明了诸葛行军散等。

修身养德,千古垂范,诸葛亮的家风难在“德”字。

在诸葛亮看来,当政者的品德与社会的安定密不可分。他从不让自己和家人有特殊于同僚和群下的地方,认为“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在北伐过程中,诸官子弟皆随军运粮于深谷高山之中,诸葛亮的嗣子诸葛乔虽然年轻,一样在大军中督兵、奔忙。亲生儿子诸葛瞻、诸葛怀出生后,诸葛亮从不娇宠。病逝前夕,诸葛亮还写下了流芳百世的《诫子书》,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的勤政、廉政思想,不仅对蜀国官吏起到了积极的垂范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诸葛亮被誉为“将相师表”“醇臣楷模”“醇儒望众”。

好家风是一个家庭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从诸葛亮勤廉家风中汲取力量,以好家风促进党风政风更加清正,让勤政廉政蔚然成风。